专题教育

百年三中的红色基因传承

发布时间:2021-05-26 09:55 信息来源:办公室-夏丹丹 阅读次数:

1920年,中国处于一个思想大解放、文化大更新、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节点,五四运动风起云涌,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,中国共产党如同躁动的胎儿,即将诞生。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,合肥三中的前身——正谊中学应运而生。

从当年的正谊中学到今天的合肥三中,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漫长路程,然而这所学校创建时带来的时代胎记始终没有变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,革命、进步、爱国、反帝,是正谊中学师生的主旋律,红色基因是学生运动的高亢呐喊,是徐百川等革命烈士的鲜红的血,是刘君尧等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奋斗。

 

正谊中学在革命风潮中诞生

1920年,由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,社会对新式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,而合肥当时这样的学校只有省立二中(原庐州中学堂)一所,远远不能满足需要。庐州中学堂首届毕业生刘君尧先生决心自己创办一所新式中学。他辞去了在母校省立二中任教的职务,争取得到了安徽名士童挹芳先生的大力支持,合肥第一所私立中学——正谊中学正式诞生了。

正谊中学甫一成立,就紧随时代的脉搏,传授新文化思想、新科学知识;学生勤奋读书,努力向上,满怀爱国救国的一腔热血。1920年7月,合肥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学生在正谊中学成立了旅外学生会,宣传抵制日货。学生们还组织了《救国新剧团》,公开演出《安徽人卖天》等戏剧,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。

1921年,安庆爆发了“六二”学潮,6月16日,合肥学生2000余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,给与声援和支持。

1925年5月,由于在上海的日商打死中国工人顾正红,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的“五卅”运动,合肥学生热烈响应,积极行动,立即恢复了合肥县学生联合会,联合会包括委员和办事员共九人,其中正谊中学两人。6月22日合肥各界1600多人齐聚卫衙大关,决定立即举行全城罢工、罢课、罢市。6月23日,合肥工、农、商、学、军一万余人在卫衙大关召开国民大会,声讨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罪行,学联代表在会上宣读合肥县学生联合会宣言,带领各校学生参加示威游行,并编印了《淝水怒潮》纪念专刊。各校学生积极向各界人士募捐,支持上海工人斗争。

1928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合肥地区建立了共青团特别支部,主要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工作,正谊中学成为共青团重要的活动阵地之一。正谊中学先后组织了学生会、各种学术研究会,经常开展阅读进步理论读物和书籍刊物,培养锻炼了一批革命进步青年。

 

 

从正谊中学走出的革命英烈

一些满怀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,一从正谊中学毕业,就投入到革命的斗争去,成为坚强的骨干力量,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他们有:徐百川、陈世新、曹静、颜文斗、黄保福等。在百年三中毕业生点缀的星空中,他们是最璀璨夺目的红星。

 

徐百川,原名张开泰,又名张泉,1901年出生,安徽长丰人。1923年至1925年,在正谊中学就读。1925年由合肥前往广州,先后在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,随后参加北伐战争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参加八一南昌起义。随军南下后又参加海陆丰起义与广州起义。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共合肥特别区区委委员,领导该地区的农民运动。1929年参与领导六(安)霍(山)起义,着手组建红军。1930年皖西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,徐百川任师长;并且为坚持皖西地区的游击战争,组建了中央独立第一师,徐百川任师长。此后,该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,巩固和扩大根据地,进行反“围剿”作战,屡建战功。1931年秋,因肃反扩大化,徐百川被错杀于湖北黄安(今红安)县檀树岗。1945年,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清算了王明的“左”倾机会主义路线,谴责了叛徒张国焘的罪恶,蒙受不白之冤的徐百川得到了平反昭雪,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

 

陈世新,又名陈世鑫,1919年出生,安徽定远县人。1936年考入正谊中学,抗战爆发后,陈世新毅然投笔从戎,1938年赴六安参加抗日战地服务工作队,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,8月出任第38抗日工作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。1940年回到定远县太平集,历任中共藕塘区区委书记、定东南县县委组织部长、宣传部长、县委副书记。1942年,陈世新奉调淮南铁路路西,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兼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副政委,与政委杨效椿同志密切配合,开展对敌斗争。同年六月初,淮西独立团遭遇国民党桂系大部队追击,陈世新率部掩护主力部队撤离,不幸胸部中弹牺牲,献出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。

 

曹静1906年出生,安徽寿县人。1927年从正谊中学毕业,回到家乡参加中共特支革命活动。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被选为中共堰口区区委委员。1932年春,驻大别山的红二十五军准备东征正阳关,县委要求堰口区委为红军筹措军粮。此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长仇西华和曹静两人负责。他俩于四月某日率征粮队,到安丰塘河坝施大郢大地主杨九家运出大批粮食,并送往正阳关。曹静途经河坝小学被在该校当老师的同学留下住宿。第二天一早,曹静追赶运粮队伍,半途突然遭到怀恨在心的地主杨九带领武装人员伏击,中弹牺牲,年仅26岁。

仇西华闻讯,悲痛至极,赋诗悼念:“结伴西行为党忙,依依一路话衷肠。碧波一路冲锋过,突焰冲天志气扬。生死风云无定数,英雄哪料尽夭伤。豪生未付真残忍,誓必挥戈杀尽光。”

2019年2月3日,时任安徽省省长的李国英同志在寿县看望了曹静等烈士的后代。

 

颜文斗1909年出生,合肥南乡(现属肥西县)人。1924年离家到合肥正谊中学读书,1928年起,先后在上海文治大学和大夏大学学习;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,并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。1930年,回到合肥,在范巷口开办了《联一书店》,实际是合肥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站,承担上级党组织和皖西北中心县委及合肥县委的联络任务。不久,由于敌人的破坏,颜文斗离开合肥,转入家乡进行革命活动。颜文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,曾担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县委委员、宣传部副部长、中共南乡区委书记等职。1932年,颜文斗和马子中等人开始组建游击队,在合肥南乡、西乡、舒城、庐江、巢县等地开展武装斗争。1934年5月,游击队被敌人包围,颜文斗等人在突围战斗中受伤被俘。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颜文斗等人坚贞不屈,视死如归,于农历八月被敌人活埋,壮烈牺牲。颜文斗时年25岁。他的同学和战友曹自声满怀深情地写道:回首豪情犹在目,谁知侠骨尽长埋,英雄气节当如此,自有千秋百世哀。

 

黄保福,肥东县长乐乡人。抗战期间,毕业于正谊中学的黄保福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曾担任鲁艺教员。由于抗战形势的需要,组织上又派黄保福回到安徽,曾担任新四军二师某部团政委。在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,黄保福光荣牺牲。

 

呕心沥血为人民办教育的校长刘君尧

在那个铁血烈火的斗争年代,合肥历次爱国进步的学生运动,正谊中学的师生都是中坚力量,这是因为得到了校长刘君尧先生的大力支持。刘君尧的办学思想首先是立德树人,据曾经在正谊中学读书并任教的张慎溥先生回忆:“我在正谊中学求学时,正值‘九一八’事变发生,记得我们学生组织上街游行示威,抗议日本侵略行径,并分头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货,刘校长都积极支持,并亲自参与。”

1937年抗战爆发,合肥即将沦陷,刘君尧先生率领部分师生长途跋涉,风餐露宿,历尽艰辛,先到湖北,后到湘西。刘君尧被任命为国立八中初中女子部主任,当局提出学校的负责人必须加入国民党,君尧先生坚决不从,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。他明确表示:宁愿不当学校负责人,也不加入国民党。

面对背井离乡的年轻学生,面对异常艰苦的生活学习环境,刘君尧先生殚精竭虑,无微不至地照顾关心学生。他对老师们说:“这些学生是因为家乡沦陷而流亡到后方的,我们现在既要当老师又要当家长,一定要照顾好她们。”初女部尽力保证学生早晚吃粥,中午吃米饭;还安排伙房养猪、充分提供蔬菜,增加学生营养。有一次有好几个同学患上了伤寒,刘君尧组织老师,对她们进行隔离,日夜护理一个多月,学生终于全部康复。

1945年,日本投降了。1948年8月,刘君尧先生回到了合肥,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建立的正谊中学校址,已经满目疮痍。他满腔悲愤,不顾年近花甲,决心重建正谊中学。他又像当年筹建这个学校一样,四处奔波,寻求赞助,募集资金。先后到芜湖、南京、上海找同乡,坐三等舱轮船、住简陋的小旅馆,有时就步行。战乱刚刚结束,生活非常困难,刘君尧却把分给自己家的救济面粉换成办学经费,把自己家的一点资产和积蓄都拿出来了。他的决心与精神感动了一些亲朋好友,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帮助,在义仓旧址又建起了二十几间平房,购置了最基本的教学设施,正谊中学于1947年秋恢复招生了。

1949年初合肥得到了解放,同年年底,六十岁的君尧先生无条件地把正谊中学交给了人民政府。他毕生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奋斗、他所创造的感人业绩,将永载史册!

 

作者:李夏、崔建望、洪继文

责编:王文忠、夏丹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