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资讯

CampusInformation

校园新闻

心灵驿站|蓄能“心”动力,成长“暑”于你 ——合肥三中2024暑期心理调适指南

发布时间:2024-07-10 21:28 信息来源:合肥市第三中学 阅读次数:

绿树阴浓夏日长,蛙声蝉鸣暑月来。时光如梭,暑假生活已悄然来临,这段轻松自由的时光是繁忙学业之余蓄力充电的能量站。那该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,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呢?赶紧来get这份暑期心理调适锦囊吧!

【学生篇】

锦囊一:考试成绩,合理看待

考试结果虽然重要,但是考试的过程更重要。一次考试不能判断你能力的高低,它只是检验你某一阶段知识、技能的掌握程度。考试成绩能检测出我们学习的有效方法和待提升之处,有助于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学习方法,找准方向,继续前行。

锦囊二:规律作息,自我管理

假期是“学习充电”的好机会,要制定作息时间表,合理规划暑假生活,安排好学习和娱乐时间,趁着假期查漏补缺,让自由变成自主,提升自我管理能力,获得更多的充实感、掌控感和确定感。

锦囊三:拒绝躺“屏”,避免沉迷

合理规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、频率,形成健康、合理的上网习惯。多和现实中的人产生联结,减少对“虚拟社交”的沉迷,应该超越电子屏幕的局限,去探寻现实生活中的美好,培养更多元、更实际的兴趣爱好,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。

锦囊四:觉察情绪,积极调适

暑期溽热,难免出现心情烦躁的时刻,我们需要觉察和发现自己情绪的变化,及时做出调整。当出现不良情绪时,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步骤进行调整:

(1)觉察:当发现自己情绪波动较大时,要学会按下暂停键,停下手中的事情。

(2)接纳:不管此刻我是什么情绪,都是被尊重,被理解,被允许存在的。

(3)调整:我们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,如与朋友聊天、写日记、运动、听音乐、自我暗示、呼吸放松法等缓解心理压力,保持积极心态。

锦囊五:适度锻炼,健康生活

假期可以适当增加睡眠、休闲、娱乐的时间,但是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、不暴饮暴食。每天坚持适度的锻炼,比如晨跑、散步、打羽毛球等,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,提高免疫力,还能减少焦虑,改善情绪,保持积极状态。

锦囊六:积极沟通,理解尊重

 假期长期在家,不可避免会与家人产生摩擦或冲突,我们要积极学习和探索与父母相处的方式,学会换位思考,尝试用恰当的方式去交流和表达,避免情绪性对话,提倡非暴力沟通,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。

【家长篇】

锦囊一:调整目标,适度期待

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,不要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孩子的价值,而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。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,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空间。同时,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反馈,对孩子的目标和期待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。

锦囊二:科学安排,张弛有度

第一阶段:“散养”有度。假期刚开始,可以带孩子一起旅游,体验生活,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。

第二阶段:“圈养”有节。协助孩子按照假期计划,完成学习任务;提醒孩子适度使用手机和网络;鼓励孩子阅读和锻炼。

第三阶段,“收心”有法。帮助孩子调整作息,提醒孩子检查假期作业,准备好学习用品,为返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

锦囊三:关注情绪,积极疏导

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,保持充足耐心,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,多倾听、多鼓励、多信任、多理解,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,用积极的视角和包容的态度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。同时,家长要善于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,不把负面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,情绪处理好了,矛盾就减少了。

锦囊四:学会留白,自我关爱

家长的世界需要“留白”,不要让孩子占据您生活的所有,父母要安顿好自己的身心,寻找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、与朋友交流、保持良好的睡眠、饮食等生活习惯。注重自我关怀和爱护,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。

锦囊五:发掘优点,增强自信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都希望被看见、被赞美。家长可以使用鼓励式语言及尊重包容的态度表扬孩子,可以尝试以下几点:

(1)相信孩子:相信孩子是有待挖掘的宝藏,具有无限潜能。

(2)放宽心态:教育孩子切勿操之过急,试着放缓速度,放低要求。

(3)建立奖励机制:家长可以设立奖励机制,对孩子做出的积极行为和成绩进行鼓励和表扬,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进取心。

锦囊六:以身作则,榜样示范

家长应重视言传身教,长假期间,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良的行为活动,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,陪伴孩子学习及休闲,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
温馨提示】如果各位同学和家长假期有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扰,可以拨打以下热线,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。

校外心理援助热线:

合肥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心理援助热线:0551-63688869

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(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)心理援助热线:0551-63666903

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心理援助热线:12355

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援助热线:0551-63666903

全国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:010-82951332